>>>welcome visitor, haven't logged in. Login
Subscribe Now Contact us  
Font Size:  A A A Search “Fabao” Window English 中文 = 简体  繁体
  Favorite   DownLoad   Print
 
Hangzhou Zhang Xiaoquan Group Co., Ltd. v. Shanghai Zhang Xiaoquan Knives & Scissors General Store, et al. (appellate case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 unfair competition)
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等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上诉案
【法宝引证码】
*尊敬的用户,您好!本篇仅为该案例的英文摘要。北大法宝提供单独的翻译服务,如需整篇翻译,请发邮件至database@chinalawinfo.com,或致电86 (10) 8268-9699进行咨询。
*Dear user, this document contains only a summary of the respective judicial case. To request a full-text translation as an additional service, please contact us at:  + 86 (10) 8268-9699 database@chinalawinfo.com

Hangzhou Zhang Xiaoquan Group Co., Ltd. v. Shanghai Zhang Xiaoquan Knives & Scissors General Store, et al. (appellate case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 unfair competition)
(appellate case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 unfair competition)
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等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上诉案
[Key Terms]
registered trademark ; well-known trademark ; trade name ; protection of prior rights
[核心术语]
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字号;保护在先权利
[Disputed Issues]
Can the subsequent obtainment of a registered trademark and a well-known trademark prohibit the use of a previously obtained trade name?
[争议焦点]
在后取得的注册商标及驰名商标能否禁止在先取得的字号的使用?
[Case Summary]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prior rights means that the lawful obtain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premised on non-infringement upon the prior lawful rights of others otherwise su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to be held as invalid. Article 99 Paragraph 2 and Articles 118 and 120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state that: Legal persons individu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households and individual partnerships shall enjoy the right of name. If the rights of authorship (copyright) patent rights rights to exclusive use of trademarks rights of discovery rights of invention...
[案例要旨]
保护在先权利原则是指任何一项知识产权的合法取得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的在先权为前提否则该项知识产权将被认定无效。《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一百二十条规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Full-text omitted.

 [正文]@#

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等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上诉案

@#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
(2004)沪高民三(知)终字第27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原杭州张小泉剪刀厂)。@#
  法定代表人丁成红,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胡祥甫,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斯伟江,星韵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
  法定代表人钱正明,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徐申民,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邹宪夫。@#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张小泉刀剪制造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钱正明,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杨军、于荣,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因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不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999)沪二中知初字第13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4年5月26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各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委托代理人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于1964年8月1日,经中央注册取得张小泉文字与剪刀图形组合的张小泉牌(以下简称“张小泉牌”)注册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日用剪刀,注册号为46474。1981年5月1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取得“张小泉牌”注册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20类剪刀,注册号为129501。1991年2月28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经核准注册“张小泉”文字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8类(包括剪刀和日用刀具等),注册号为544568。1997年5月7日,上述两商标均转为国际分类,核定使用商品为第8类(包括刀剪等)。1997年4月9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张小泉牌”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被告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以下简称“刀剪总店”)成立于1956年1月6日,开业之初名称是上海张小泉刀剪商店,1982年、1988年、1993年先后变更为张小泉刀剪商店、张小泉刀剪总店、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被告“刀剪总店”在开业之初及1993年以后,在产品及外包装上突出使用“上海张小泉”字样,而在1982年至1993年变更企业名称之前,在产品及外包装上突出使用“张小泉”字样。1987年1月30日,被告“刀剪总店”经核准注册“泉字牌”商标。1993年10月,国内贸易部授予被告“刀剪总店”为中华老字号。被告上海张小泉刀剪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刀剪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21日,由被告“刀剪总店”(占股本90%)与他人共同投资开办。《法制日报》刊登了一名北京读者的来信,来信反映其对“刀剪总店”的剪刀产品与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剪刀产品产生误认。@#
  杭州市档案馆资料及浙江文史资料选辑记载:“张小泉”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初由张思泉带着儿子小泉开设“张大隆”剪刀店。1628年,张小泉率子近高来到杭州,在杭州大井巷继续营业,招牌仍用“张大隆”,后因冒名者多,于1663年改名为“张小泉”刀剪店。小泉去世后,儿子近高继承父业,并在“张小泉”后面加上“近记”,以便识别。1910年,张祖盈承业。1949年,张祖盈因亏损宣告停产,并将张小泉近记全部店基生财与牌号盘给许子耕。杭州解放后,张小泉近记剪刀复生。1953年,人民政府将当时所有的剪刀作坊并成五个张小泉制剪合作社。@#
  上海市档案馆资料记载:1950年,上海数十家上海张小泉剪刀商店签订同牌同记联名具结书,内容主要是:“张小泉牌号沿用已久,难以更改,共同使用,加记号以为识别,永无争议”。@#
  “张小泉牌”注册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曾向上海市黄浦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撤销被告“刀剪总店”的企业名称,但未获准许。1998年10月14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再次向黄浦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上述请求,黄浦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回复:“该企业于1956年就称‘张小泉刀剪店’,在驰名商标认定之前就已经登记注册,历史悠久,根据这一事实,还需各方面进一步协调”。@#
  1997年,被告“刀剪总店”年销售额为24,307,445元,税后利润为842,338元。庭审中,原告明确表示:其要求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的时间自其取得驰名商标权后开始计算。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于2000年12月27日因企业改制,更名为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
  原审法院认为,原告的注册商标、驰名商标与两被告的企业名称虽然客观上存在冲突,但是,本案权利冲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故不能简单套用现有的法律制度来处理本案。“张小泉”品牌的形成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产生有着长期的历史原因。原告与被告均对“张小泉”品牌声誉的形成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因此,应当在考虑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根据公平、诚实信用以及保护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的原则来处理本案。@#
  原告于1964年注册“张小泉牌”商标,被告“刀剪总店”的企业名称于1956年登记,原告的注册商标与被告“刀剪总店”的企业名称的使用时间均达数十年之久。由于原告注册商标的取得晚于被告“刀剪总店”企业名称的使用,因此,根据保护在先权利的原则,被告“刀剪总店”的企业名称不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的侵犯。同样,根据诚实信用和保护在先权利的原则,原告不能以在后取得的驰名商标对抗“刀剪总店”使用在先的企业名称,故被告“刀剪总店”的企业名称不构成对原告驰名商标的侵害。@#
  被告“刀剪总店”在产品及包装上突出使用“张小泉”或“上海张小泉”的行为伴随着其企业名称的使用一同发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刀剪总店”并非在原告的商标驰名后,为争夺市场才故意在产品及包装上突出使用“张小泉”,并且行政法规、规章允许企业使用简化名称和字号。特别是被告“刀剪总店”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事实,证明了“刀剪总店”使用“张小泉”字号已被广大消费者认同,且使用已长达数十年之久,在相关消费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刀剪总店”突出使用“张小泉”不具有主观恶意。考虑到原告的注册商标与“刀剪总店”的企业名称产生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从公平和诚信原则出发,不认定被告“刀剪总店”突出使用“张小泉”或“上海张小泉”的行为构成对原告的注册商标的侵犯和不正当竞争。但是,为了规范市场,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秩序,避免造成相关消费群体对原、被告产品产生混淆,被告“刀剪总店”今后应在商品、服务上规范使用其经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以便使普通消费者能够正确区分“张小泉”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
  判断被告“刀剪公司”的企业名称是否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的侵害,应当考虑被告“刀剪总店”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应当考虑被告“刀剪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被告“刀剪总店”使用“张小泉”字号已有数十年时间,在相关消费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并且该字号的取得早于原告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的取得。被告“刀剪公司”的成立,是被告“刀剪总店”的延伸和发展。被告“刀剪总店”投资90%的股份与他人合资成立被告“刀剪公司”,并在企业名称中继续使用“刀剪总店”的“张小泉”字号,从事刀剪等相关产品的制造和批发,该行为应当视为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度地扩展使用“张小泉”字号。因此,根据被告“刀剪总店”的历史沿革及保护在先权利的原则,应当认定被告“刀剪公司”的企业名称不构成对原告的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的侵犯。但是,为避免相关消费者对原、被告产品发生混淆,被告“刀剪总店”、“刀剪公司”今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原告的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不得在企业转让、投资等行为中再扩展使用其“张小泉”字号,被告“刀剪总店”对“刀剪公司”不持有股份时,“刀剪公司”不得在企业名称中再使用“张小泉”文字。@#
  由于两被告的行为不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的侵犯,不构成对原告的不正当竞争,因此,原告要求两被告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请求于法无据,不应支持。@#
  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九十九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一百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的规定,并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判决:对原告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案件受理费人民币24,132元,由原告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负担。@#
......

Dear visitor, as a premium member of this database, you will get complete access to all content.Please go premium and get more.

1. To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please call 400-810-8266 Ext. 171.

2. Binding to the account with access to this database.

3. Apply for a trial account.

4. To get instant access to a document, you can Pay Amount 【¥900.00】 for your single purchase.
 
您好:您现在要进入的是北大法宝英文库会员专区。
如您是我们英文用户可直接 登录,进入会员专区查询您所需要的信息;如您还不是我们 的英文用户;您可通过网上支付进行单篇购买,支付成功后即可立即查看本篇内容。
Tel: +86 (10) 82689699, +86 (10) 82668266 ext. 153
Mobile: +86 13311570713
Fax: +86 (10) 82668268
E-mail:info@chinalawinfo.com
     
     
Scan QR Code and Read on Mobile
【法宝引证码】        北大法宝en.pkulaw.cn
Message: Please kindly comment on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Confirmation Code:
Click image to reset code
 
  Translations are by lawinfochina.com, and we retain exclusive copyright over content found on our website except for content we publish as authorized by respective copyright owners or content that is publicly available from government sourc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gal systems, and cultur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aw are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Please use the official Chinese-language versions as the final authority. Lawinfochina.com and its staff will not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iable for use of materials found on this website.

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hich assist us in continu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materials as we dynamically expand content.
 
Home | About us | Disclaimer |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