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visitor, haven't logged in. Login
Subscribe Now Contact us  
Font Size:  A A A Search “Fabao” Window English 中文 = 简体  繁体
  Favorite   DownLoad   Print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hite Paper 2017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
【法宝引证码】
  • Date issued: 01-30-2018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hite Paper 2017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

(Jan. 30, 2018) (2018年1月30日)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hite Paper 2017.pdf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目录
 一、总体发展概况
 (一)“十三五”开局良好,多项指标保持领先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融合类行业引领发展
 二、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一)加强宏观引导,推动产业“高精尖”转型
 (二)推进融合创新,“文化创意+”成为重要引擎
 (三)强化价值引领,文化供给质量有效提升
 三、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一)功能区发展效益良好,产城融合深入推进
 (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三)区域联动全面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实效
 四、市场主体活力日益增强
 (一)重点企业引领带动,多元主体竞相发展
 (二)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文化企业活力不断释放
 (三)积极布局新兴业态,非公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五、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成效显著
 (一)围绕促进供需对接,提升品牌活动影响力
 (二)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增强文化惠民实效
 六、文化“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
 (一)国际性展会平台作用彰显,文化贸易成效显著
 (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走出去”品质提升
 七、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一)围绕重点领域,政策扶持不断加强
 (二)聚焦融资难题,文化投融资服务持续创新
 (三)全面支撑保障,系列服务平台作用有效发挥
 八、面临形势与发展思路
 (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二)未来发展思路
 文化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幸福产业。“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围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北京市加强谋篇布局,实施规划先导,通过系列务实举措,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新常态、新政策、新技术、新动力等整体背景下,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顺应趋势、创新求变,“高精尖”发展态势明显,产业活力持续增强,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贡献更为突出,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建设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强势。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在对 2016 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现状、重要数据、趋势特征等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反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形势,针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研究提出未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总体发展概况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升,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在拉动首都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增加值占比、居民文化消费、资本市场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一)“十三五”开局良好,多项指标保持领先
 总体发展稳中有升。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计37921.3亿元,收入合计17885.8亿元,从业人员198.1万人。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8033个,资产总计24919.2亿元,收入合计15224.8亿元,从业人员125.7万人。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创造地方税费收入417.9亿元,占全市地方税费的10.7%;上缴国税791.9亿元,占全市上缴总量的8.9%。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72.1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全年340亿元指标任务的109.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4.4%。广播电视电影、软件和信息技术、文化休闲娱乐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热点领域,占比合计达85.0%。重点项目继续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环球主题公园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遥遥领先。从区位分布看,通州、海淀、房山、昌平、大兴、朝阳6区投资成为主要来源,均超过10亿元,共计完成325亿元,占总投资的87.6%,其中通州区受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带动,投资额居全市之首。
 文化消费综合水平全国领先。2016年,全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3687元,同比增长1.4%,在人均消费支出构成中占比10.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增幅较大,同比增长17.2%。北京文化消费总体规模从2005年的302.2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817.7亿元,10年间上升了170.5%,文化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及满意度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列居全市服务性消费的前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和“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6)”显示,北京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排名均位列全国第一。
 文化贸易持续扩大。2016年,北京市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6.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进口27.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出口19.4亿美元,同比增长22.4%。从具体分类看,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1%,进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出口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6.2%;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同比增长0.6%,进口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0.4%,出口6.2亿美元,同比增长38.1%。
 资本市场保持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共发生融资事件3131起,占全国的32.5%,资金流入量为4091.52亿元,占全国的32.5%。其中,2016年资金流入量为1777.22亿元,同比增长11.6%。主要集中在私募股权融资和上市后再融资渠道,分别为1648.67亿元、1286.88亿元,占比40.3%和31.5%;从资金流向领域来看,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是主要吸金领域,流入资金2524.58亿元,占比61.7%。2016年北京地区共有3家文化创意企业成功上市,上市首发融资规模为58.47亿元,占全国的25.1%。新增新三板挂牌文化创意企业224家,新增数量在全国占比29.1%。2016年,北京地区共发生文化创意产业并购事件67起,涉及资金规模达1108.13亿元,占全国并购融资规模的79.1%,并购规模全国居首。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融合类行业引领发展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在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产业内部结构深化调整,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等紧密相关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换挡。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明显,引领产业发展。顺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体量规模上主导地位更加明显。2016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09.4亿元,同比增长11.0%,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8.9%。2016年,该行业规模以上资产总计11418.3亿元、收入合计6131.7亿元、从业人员67万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的45.8%、40.3%、53.3%,体量上占近半壁江山。根据2016年1-12月可比数据,该行业规模以上收入增速达到11.1%,居各行业之首;从业人员增速1.3%,是九大行业中唯一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的行业。该行业体量规模与增速的持续增长,体现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引领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清晰。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发行、艺术品生产销售、设计服务四类行业发展态势较好,收入反降为升。2016年,四类行业有效应对市场调整和新媒体冲击,增长态势良好,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1.2亿元,增长16.1%;新闻出版及发行业实现增加值322.8亿元,增长14.5%;艺术品生产与销售业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增长2.0%;设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21.2%。根据2016年1-12月可比数据,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及发行、艺术品生产与销售、设计服务四类行业的规模以上收入增长分别为4.3%、0.1%、9.0%、11.0%,与2015年四行业规模以上收入分别下降2.2%、0.8%、6.9%、4.1%相比,实现了企稳回升、反降为增,行业调整效果初步显现。尤其是设计服务业,积极适应“文化创意+”融合发展趋势,有效降低房地产投资下滑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上收入增速仅次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
 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生产销售及其他辅助业四类行业稳步发展,收入增速放缓。2016年北京市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231.5亿元,增长2.9%。根据2016年1-12月可比数据,规模以上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的收入增长3.6%,与2015年5.4%的增速相比,增速有所放缓。2016年,北京市广告和会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1.8亿元,增长2.0%;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10.6%。根据2016年1-12月可比数据,广告和会展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的规模以上收入增长分别为9.5%、1.0%,与2015年19.2%和15.1%的增速相比,增速明显放缓。在各行业中,文化用品设备生产销售及其他辅助业增速放缓现象最为明显。2016年,该行业实现增加值186.2亿元,增长1.5%。根据2016年1-12月可比数据,规模以上行业收入2066.4亿元,增长0.3%,与2015年增速24.1%相比,增速大幅下降,由2015年行业收入增速首位降为末位。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持续推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精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二、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作为绿色产业和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顺应“互联网+”、“文化创意+”发展趋势,北京市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内涵,着力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版。
 (一)加强宏观引导,推动产业“高精尖”转型
 “十三五”开局之年,北京市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加强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出台系列规划措施,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减法”,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做“加法”,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高精尖”发展。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2016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推动渗透性、关联性强,有助于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的“高精尖”领域及环节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业态创新,紧紧围绕“互联网+”“文化+”,加快“创意北京”建设,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文化内涵,使北京成为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符号汇聚融合的时尚创意之都。2016年7月出台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产业支柱地位更加巩固,体系更加完善,布局更趋合理,市场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创新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加强分类指导支持。2016年5月,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将文化创意产业各业态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个类别。其中,鼓励类业态44个,主要涵盖文化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生产服务等重点环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类业态,创意密集的高端服务类业态,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类业态;限制类业态58个,主要为文化批发零售类业态和部分文化制造类业态;禁止类业态20个,主要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文化制造类业态,以及部分劳动力密集的文化产品生产制作环节。鼓励类为鼓励发展的业态,优先享受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限制类业态在限定区域内或限定条件下不享受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在限定区域和限定条件之外且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可享受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禁止类业态不享受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
 (二)推进融合创新,“文化创意+”成为重要引擎
 推动“文化创意+”,为其他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提升产业附加值,是发展首都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北京市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对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
 数字创意成为发展主阵地。顺应文化科技融合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包括数字创意在内的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构建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将“互联网+文化”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明确提出发展数字内容产业,鼓励互联网企业以并购、股权合作等形式进入传统文化传媒领域,打造以数字化产品、网络化传播、个性化服务为核心的国家级数字内容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互联网文化企业。
 2016年北京数字创意产业相关领域表现突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产值达521亿元,同比增长约15%,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网络游戏企业总产值约为505.63亿元,占全国游戏市场收入的30.5%,同比增长13.4%。移动游戏产值约355亿元,占网络游戏总产值的70.2%;移动游戏用户数达到420.6万人,同比增长11.6%,是用户增速最快的游戏细分市场。游戏企业的海外吸金能力表现强劲,原创移动游戏成为北京游戏出口中的新锐力量。全市动漫企业产值约15.37亿元,漫画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IP源头,其泛娱乐开发持续升温,互联网漫画平台作为一种新业态发展迅速。此外,部分文博单位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博物院依托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造数字故宫社区,大力研发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
 新兴融合产业成为投资主导。2016年,北京投资位居前列的10个主要行业中,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包括游乐园、游览景区管理、公园管理、会议及展览服务4项,共计完成投资203.6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达54.7%;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包括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3项,共计完成投资76.4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20.5%;传统文化行业包括电视、电影和影视节目制作、知识产权服务3项,共计完成投资36.8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9.9%。
 融合发展“两条主线”成为功能区发展主力。2016年,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中,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两条主线”带动功能区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两条主线”功能区营业收入7355.39亿元,占全市功能区营业收入总额的66.2%;法人单位数量2837家,占功能区法人单位总数的53.4%;从业人员62.34万人,占功能区从业人员总数的67.2%。
 文化科技融合系列活动效果明显提升。2016年,北京举办多项以文化科技融合为主题的大型展示交流活动,为文化科技等各种融合类新业态、新项目提供展示平台。2016年5月举办的2016年科博会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重点展示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项目涵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等多个文化科技融合类产业。9-10月,中关村数字文化节的数字文化大会、数字科技嘉年华、“数字英雄榜”等系列活动引起较大反响。10月,第三届北京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签约金额超过45亿元,与2014年5700万元、2015年11.25亿元签约额相比,成效明显提升。
 (三)强化价值引领,文化供给质量有效提升
 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积极建立鼓励精品创作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动文艺创新,推动文化产品供给从同质化竞争向精品化、特色化、原创化转变。
 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6年4月出台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繁荣发展首都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每年在主要艺术门类推出5-10部精品力作,改革经费扶持办法,设立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重大题材创作、重要主题宣传、重点文化活动。《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扶优扶新、打造文化地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促进行业升级转型为目标原则,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八类作为重点扶持方向。实施《北京市提升出版业传播力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调动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出台《北京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加强戏曲传承与保护,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精品创作持续繁荣。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16年,北京市舞台艺术精品迭出,创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主题,推出《飞夺泸定桥》《长征》《党的女儿》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图书出版方面,2016年北京市全年共核发书号11134个,年度图书出版选题9265个,音像选题4633个,电子出版物选题5824个;《少年科学画报》入选2016年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十月》杂志入选文学期刊全国四强;《长征长征》等3部图书入选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目录,《汉学商兑》等4个项目入选2016年国家古籍资助项目,《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研究文库》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资金项目。影视方面,年度电影备案量占全国总量40%,电视剧占30%,网络剧占60%;电视剧《三八线》《金水桥边》、电影《大鱼海棠》《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正能量作品反响良好,《平凡的世界》等4部电视剧、《戚继光》等2部动画片、《人间天河》等4部音乐作品、《让我陪你看夕阳》等2部广播剧入评第八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终评,《百团大战》等14部北京影片获得第16届华表奖,《十送红军》等4部电视剧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三、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2016年,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功能区影响力持续提升,各区域结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构建梯次演进、有序衔接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深度推进。
 (一)功能区发展效益良好,产城融合深入推进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紧扣全市发展大局,不断优化完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作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主阵地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功能区发展规模和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全市20个功能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5308家,同比增长22.0%,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法人单位数量的比重达到66.1%;从业人员总数92.73万人,同比增长15.0%,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为73.8%;营业收入总额达11114.04亿元,比2015年增长22.8%,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达73.0%;利润总额共计848.06亿元,贡献税金共计449.81亿元,二者在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相应比重均超过75%;资产规模总额达到1.93万亿元。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快先行先试步伐。截至2016年底,实验区内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单位)34848家,全年新增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274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99家;实验区内文创园区总数达到54个。实验区率先推动国家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先行先试,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创新政策体系和组织架构。2016年,实验区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策、金融、担保、服务等相关资源,建立起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布“政策十五条”,内容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建设、精品园区、风险奖励等十五个方面;实施“蜂鸟计划”,培育龙头企业和创新型品牌企业,180家文创优质企业首批纳入“蜂鸟计划”名单。
 部分特色功能区、特色小镇表现突出。北京老字号品牌文化推广功能区落实“一城三带”战略,加快文物项目和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腾退散乱低端经营项目,打造京味文化特色功能区,2016年实现收入增长17.9%,法人单位密度为36.68家/平方公里,仅次于文化金融融合功能区。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成功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华表奖、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等影视文化品牌活动,继续保持国产票房过亿元的影片近半数出自怀柔的记录。2016年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北京的房山区长沟镇、昌平区小汤山镇、密云区古北口镇入选。
......
 
您好:您现在要进入的是北大法宝英文库会员专区。
如您是我们英文用户可直接 登录,进入会员专区查询您所需要的信息;如您还不是我们 的英文用户;您可通过网上支付进行单篇购买,支付成功后即可立即查看本篇内容。
Tel: +86 (10) 82689699, +86 (10) 82668266 ext. 153
Mobile: +86 13311570713
Fax: +86 (10) 82668268
E-mail:info@chinalawinfo.com
     
     
Scan QR Code and Read on Mobile
【法宝引证码】        北大法宝en.pkulaw.cn
Message: Please kindly comment on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Confirmation Code:
Click image to reset code
 
  Translations are by lawinfochina.com, and we retain exclusive copyright over content found on our website except for content we publish as authorized by respective copyright owners or content that is publicly available from government sourc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gal systems, and cultur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law are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Please use the official Chinese-language versions as the final authority. Lawinfochina.com and its staff will not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iable for use of materials found on this website.

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hich assist us in continu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materials as we dynamically expand content.
 
Home | About us | Disclaimer | Chinese